金融如何赋能外贸?专家建言:促金融机构与跨境电商平台融合

2023-04-17 14:13

4月16日上午,第二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金融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办。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刘凯文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广东中小外贸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的出口额在1千万美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弱,可用的风险防范手段有限,较难取得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下,金融服务如何赋能外贸创新发展?外贸发展新态势引发了哪些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赋能外贸发展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围绕上述问题,多位来自外贸、金融领域的与会嘉宾进行了主题分享与专题讨论。

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4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1.7%,增幅低于过去12年的平均增幅。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在部分时期出现贸易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的现象。与全球贸易低速增长相对应,近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

她预测,2023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的趋势,进口的增速可能会逐渐地回弹,但是回弹的空间相对有限。

“在对外贸易低增长时期,强调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高质量就更加关键。”在鄂志寰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以人民币国际化促我国外贸提质?鄂志寰建议,要扩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的使用范围,减少市场主体在贸易结算中使用其他货币的错配风险,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池试点与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其次,进一步完善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发展人民币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性,优化人民币贸易中的产品服务体系。

事实上,越来越多金融机构正在深度参与和探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纵深发展的金融基础。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宁效云在论坛致辞时表示,广东中行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2年该行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超过7000亿元,有效发挥广东地区跨境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国际贸易结算和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份额持续稳居同业首位。

关注外贸新形态下新的金融需求

“金融要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搞清楚外贸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金融需求,否则我们的金融赋能可能就是无的放矢。”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少波在论坛上表示。

回顾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刘少波归纳出七大特点。其中,以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为代表的外贸新模式和新业态蓬勃发展,导致大量新的金融需求出现,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小额、高效、线上化特征,刘少波表示,金融机构首先要大力创新基础产品,同时要加强与境内外支付机构、跨境电商平台、采购平台等深度融合,构建共享互通、统一口径、精准有效的跨境电商数据体系的开拓,拓宽多维应用场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展凯同样表示,与过去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贸易产品为主的模式不同,当前贸易的结构与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要求金融支持外贸的形态发生相应改变,包括创新跨境金融服务的支持、利用金融行业风控优势帮助外贸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等。

在刘少波看来,大力发展数字金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同样关键。他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精准识别分析、判断外贸企业情况,降低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管理中的风险。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引导资金进入外贸优势行业。另外,随着新的贸易形态不断涌现,也可以把新的贸易形态和金融机构的需求结合起来,推出创新性地金融产品与服务。”展凯说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王蕾娜